【观妙】三尺含章第五期——李开能![]()
本次讲座由乐山师范学院教授、乐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、嘉州画院副院长李开能主讲。李开能教授以“痴情笔墨,求变创新”为主题,为现场近百名听众分享了他的艺术求学和艺术探索之路。
“在川美读书的四年,正值‘85美术思潮’在全国兴起,一本由周韶华先生主编的薄薄的小册子《美术思潮》在川美售卖时会遭遇同学们抢购,一本佛洛依德的专著,同学们转几次车去解放碑的新华书店购买,如买不到还无限失落。一个个的学术讲座,教室过道、窗口都挤满了同学们的身影。”讲座一开场,李开能将思绪拉回自己少年时代,从在川美学习四年中国画讲起,讲述自己求学经历中的精彩故事及艺术思想启蒙的过程。
讲座中,李开能老师将自己恩师白德松、唐允明、梅忠智、丁立镇、张春新、查明等人的作品特色和艺术观念与大家细细分享,同时,将自己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分为了山水画、写意花鸟画、写意人物画三个创作阶段,并对作品进行了现场赏析和解读。
处理好临摹与创作的关系 李老师说他在多年求学和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,得出几个经验,首先,要处理好临摹与创作的关系,“对于中国画的学习与创造,不仅要有扎实的传功功力,还必须具备当代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观念,否则就会成为食古不化的牺牲品。”。纵观古今中外大师名家的作品,都是传承有道、发展有向、技法精绝、个性鲜明、影响广泛的。他们既尊重传统,但更看重创新,他们对传统用力的目的是为了开化,是为了给创新的活力提供机会,他们借古开今,把深厚的“积”转化为鲜活的“化”,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,开创了一代画风,影响了一个时代。就中国画的学习而言,在学生阶段,在传统阶段,就是学技法、学笔、学语言、学图式,因此,这个阶段就是要狠学,猛学,就是要放下个性、放下自我、放下想法去学,不要怕像古人,也不要怕像老师,这个阶段要遵循拿来主义,追求实用主义。这是继承的过程,而化的过程则是艺术创作的高级形式,那是学的阶段结束,自我认知和自立门户的新的阶段的要求的开始,是自我体认和自我发现的新的旅程的选择和羽化。
坚持速写训练 李老师强调,对于学习中国画的学生,要学好中国画,要创作出好的中国画作品,就要重视对速写的学习,重视对速写的研究。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,无论是山水画,人物画还是花鸟画,都需要有速写的功力,速写的素养。
一是,能提高造形能力,有了较高的造形能力后,写生也好,创作也好,都能做到得心应手,这正好也是中国画的特点,是中国画书写性的创作表达所需要的。 二是,速写接地气,能培养画家的品性,增强敏锐感,获起丰富的创作资源,为创作的最终实施奠定必要的基础。 三是,速写能医治懈怠,让你的思维不至于走向僵化,让你的双眼能对现实的丰富保持敏锐性,让你的手在勤奋中保持聪慧的风度。速写能提高我们的造形能力,这固然是它的特性之一,但速写更能训练我们的艺术思维,丰富我们的艺术感觉。让我们随时处于一种良好的艺术状态,并收获由这种状态衍生出来的艺术品质。
多画想象画 李老师认为一个画家应该不断训练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,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的能力,因此安排一定的时间画想象画,不失为开拓自己艺术思维,拓展自己艺术空间的好方法。 想象画与写生不同,也与创作不同,但想象画严格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创作。写生需要对象,需要忠实地表达对象;创作要求更高,时间上要求更长。想象画可以随心所欲,可以天马行空,可以自由任性,独来独往。在想象画的表达中,作者就是想象画的主宰,作者就是发现者,创造者,实施者。
李老师坦言:就中国画的发展和现状而言,我们能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,感受它在全球化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谈定,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具有的适应性和民族性。中国画是一个深厚的画种,也是一个优秀的画种,它的完备体系和民族性基因的牢固,使它能够在任何一次的文化碰撞中能自由适应与选择生存,能在吸收,消化中获得滋养,并得到发展。
|